超发的货币就像龙王呼风唤雨股票优配,大水漫灌。
看上去所有人都能被雨露滋润,但水并不会平等地流到所有人那里。
龙王呼风唤雨:金钱洪流与贫富差距之谜
想象一下,中央银行就是那个能够呼风唤雨的龙王。大量货币如滂沱大雨一般从天而降。这就是货币超发:央行大规模印钞,市场上流通的“水”突然变多。
按照一般的经济学理论,放水可以刺激经济,让市场上资本充盈,投资行为更加繁盛,最终导致通胀——物价温和上涨→企业收入增加→员工收入也增加。
理想结局就像《道德经》中说的那样: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
但现实却像水漫田地后——超发的货币并没有直接滋润普通百姓和小商户。
那么水流向哪里了呢?
大水流向资本洼地
那么,新的“金钱洪流”都去了哪里?
龙王降雨不是滋润万物股票优配,均匀浇灌田地,而是有选择性的流入“资本洼地”。
现实中,大量新增货币常常通过金融体系流入股市、楼市等资产市场,以及大型国企和跨国公司,而不是流向中小企业和普通居民。疫情期间的全球量化宽松就是一个例子:2020年全球大规模放水后,股市和楼市飞涨,掀起了一场“造富运动”,同时却加剧了区域和个体间的贫富差距。可以想象,那些拥有“深水池”的大企业和富人,像有大船的渔夫一样,在洪水中赚到了更多财富;而田地里的小农夫(小微企业、普通劳动者)反而只能眼睁睁看着水流匆匆而过。
现在国内楼市和股市失去了蓄水池效应,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中空转,所以可以看到货币的M2增速高于M1,而六大行也全部下调了存款利率。
土地干涸:劳动收入份额下降
洪水漫过田地,但最终留给田地的灌溉却越来越少。这对应着经济学里的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占比下降现象:产出的蛋糕中,分给劳动者的那块越来越小。
全球来看,过去几十年劳动收入份额呈现下降趋势。就像灌溉田地的水分被“截留”到了水渠和水塘里,农田干涸,农民(劳动者)所得的农业产出(收入)比例不断变小。这推高了贫富两极分化的风险。
工资为啥涨不动
尽管社会总财富在增长,但普通人的工资却涨不动。这就好像田地面积再大,可是降雨再多,如果农民拿到的水滴不增产量也难提高。国际劳工组织和经济学家们指出,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工资增长长期偏低。普通工人、农民的收入涨幅远远落后于全社会财富、企业利润的增长。
这与前面提到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紧密相关——更多的收益被资本(企业主、资产所有者)揽走,工人只能分到剩余的一小部分。因此,即便GDP、股市或房地产繁荣了,农田翻不了身,农民的每亩产量(工资)也只能慢慢微涨。
贫富差距如裂缝扩大
更直观的后果是,贫富差距越来越大。由于“水渠”和“池塘”里的财富不断汇集和复利增长,拥有水库(资产和资本)的群体财富以几何级数扩张,而只有农田收入(工资)的群体增长缓慢或停滞。
数据显示,全球贫富差距正不断拉大:目前1%的人口拥有约43%的全球金融资产。换言之,少数人像拥有连绵不断蓄水池的豪宅庄园业主,收获着绝大部分涨价后的额外财富,而大多数人只能守着干裂的田畴,日子渐感窘迫。
马太效应:富者愈富,贫者愈贫
这种局面正是马太效应在经济领域的体现。马太效应的含义是“好的愈好,坏的愈坏”,也常描述为“贫者愈贫,富者愈富”。
在我们的比喻里,那些原本拥有大水塘(资产、资本)的人,得到超量“水源”后,抵押品升值、财富滚雪球般增长;而依赖土地(劳动收入)生存的人,反而被一波波洪水冲刷得越发干涸。
这种“水池越大越能蓄水、鱼儿越大越会有鱼越来”的现象,导致社会里的赢家不断积累资源,输家则陷入窘境:一部分人因为资产升值获得横财,一部分却因价格上涨而生活窘迫。正如研究指出,货币超发和资产暴涨往往伴随着基尼系数的上升。在这种循环中,正是马太效应让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。
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。
当“龙王”大开金库放水时,如果水流最终只汇集到大河大湖,而不是滋养千千万万田地,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新一轮的贫富分化。只有当灌溉机制改善,让更多“雨水”流向需水的田野,才能让田畴更肥沃,让每个农夫都能共享阳光与雨露,而不至于在财富洪水下失声哭泣。
我相信《道德中》那句名言: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
一个社会想要维持良性运转,则必然要维持一个合适的分配比例股票优配,给万物生长以土壤。
启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